1. 概述

epoll 全称 eventpoll,是 linux 内核实现IO多路转接/复用(IO multiplexing)的一个实现。IO多路转接的意思是在一个操作里同时监听多个输入输出源,在其中一个或多个输入输出源可用的时候返回,然后对其的进行读写操作。epoll是select和poll的升级版,相较于这两个前辈,epoll改进了工作方式,因此它更加高效。

  • 对于待检测集合select和poll是基于线性方式处理的,epoll是基于红黑树来管理待检测集合的。
  • select和poll每次都会线性扫描整个待检测集合,集合越大速度越慢,epoll使用的是回调机制,效率高,处理效率也不会随着检测集合的变大而下降
  • select和poll工作过程中存在内核/用户空间数据的频繁拷贝问题,在epoll中内核和用户区使用的是共享内存(基于mmap内存映射区实现),省去了不必要的内存拷贝。
  • 程序猿需要对select和poll返回的集合进行判断才能知道哪些文件描述符是就绪的,通过epoll可以直接得到已就绪的文件描述符集合,无需再次检测
  • 使用epoll没有最大文件描述符的限制,仅受系统中进程能打开的最大文件数目限制

当多路复用的文件数量庞大、IO流量频繁的时候,一般不太适合使用select()和poll(),这种情况下select()和poll()表现较差,推荐使用epoll()。

2. 操作函数

在epoll中一共提供是三个API函数,分别处理不同的操作,函数原型如下:

1
2
3
4
5
6
7
#include <sys/epoll.h>
// 创建epoll实例,通过一棵红黑树管理待检测集合
int epoll_create(int size);
// 管理红黑树上的文件描述符(添加、修改、删除)
int epoll_ctl(int epfd, int op, int fd, struct epoll_event *event);
// 检测epoll树中是否有就绪的文件描述符
int epoll_wait(int epfd, struct epoll_event * events, int maxevents, int timeout);

select/poll低效的原因之一是将“添加/维护待检测任务”和“阻塞进程/线程”两个步骤合二为一。每次调用select都需要这两步操作,然而大多数应用场景中,需要监视的socket个数相对固定,并不需要每次都修改。epoll将这两个操作分开,先用epoll_ctl()维护等待队列,再调用epoll_wait()阻塞进程(解耦)。通过下图的对比显而易见,epoll的效率得到了提升。

epoll_create()函数的作用是创建一个红黑树模型的实例,用于管理待检测的文件描述符的集合。

1
int epoll_create(int size);
  • 函数参数 size:在Linux内核2.6.8版本以后,这个参数是被忽略的,只需要指定一个大于0的数值就可以了。
  • 函数返回值:
    • 失败:返回-1
    • 成功:返回一个有效的文件描述符,通过这个文件描述符就可以访问创建的epoll实例了

epoll_ctl()函数的作用是管理红黑树实例上的节点,可以进行添加、删除、修改操作。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 联合体, 多个变量共用同一块内存        
typedef union epoll_data {
void *ptr;
int fd; // 通常情况下使用这个成员, 和epoll_ctl的第三个参数相同即可
uint32_t u32;
uint64_t u64;
} epoll_data_t;

struct epoll_event {
uint32_t events; /* Epoll events */
epoll_data_t data; /* User data variable */
};
int epoll_ctl(int epfd, int op, int fd, struct epoll_event *event);
  • 函数参数:
    • epfd:epoll_create() 函数的返回值,通过这个参数找到epoll实例
    • op:这是一个枚举值,控制通过该函数执行什么操作
      • EPOLL_CTL_ADD:往epoll模型中添加新的节点
      • EPOLL_CTL_MOD:修改epoll模型中已经存在的节点
      • EPOLL_CTL_DEL:删除epoll模型中的指定的节点
    • fd:文件描述符,即要添加/修改/删除的文件描述符
    • event:epoll事件,用来修饰第三个参数对应的文件描述符的,指定检测这个文件描述符的什么事件
      • events:委托epoll检测的事件
        • EPOLLIN:读事件, 接收数据, 检测读缓冲区,如果有数据该文件描述符就绪
        • EPOLLOUT:写事件, 发送数据, 检测写缓冲区,如果可写该文件描述符就绪
        • EPOLLERR:异常事件
      • data:用户数据变量,这是一个联合体类型,通常情况下使用里边的fd成员,用于存储待检测的文件描述符的值,在调用epoll_wait()函数的时候这个值会被传出。
  • 函数返回值:
    • 失败:返回-1
    • 成功:返回0

epoll_wait()函数的作用是检测创建的epoll实例中有没有就绪的文件描述符。

1
int epoll_wait(int epfd, struct epoll_event * events, int maxevents, int timeout);
  • 函数参数:
    • epfd:epoll_create() 函数的返回值, 通过这个参数找到epoll实例
    • events:传出参数, 这是一个结构体数组的地址, 里边存储了已就绪的文件描述符的信息
    • maxevents:修饰第二个参数, 结构体数组的容量(元素个数)
    • timeout:如果检测的epoll实例中没有已就绪的文件描述符,该函数阻塞的时长, 单位ms 毫秒
      • 0:函数不阻塞,不管epoll实例中有没有就绪的文件描述符,函数被调用后都直接返回
      • 大于0:如果epoll实例中没有已就绪的文件描述符,函数阻塞对应的毫秒数再返回
      • -1:函数一直阻塞,直到epoll实例中有已就绪的文件描述符之后才解除阻塞
  • 函数返回值:
    • 成功:
      • 等于0:函数是阻塞被强制解除了, 没有检测到满足条件的文件描述符
      • 大于0:检测到的已就绪的文件描述符的总个数
    • 失败:返回-1

3. epoll的使用

3.1 操作步骤

在服务器端使用epoll进行IO多路转接的操作步骤如下:

  1. 创建监听的套接字

    1
    int lfd = socket(AF_INET, SOCK_STREAM, 0);
  2. 设置端口复用(可选)

    1
    2
    int opt = 1;
    setsockopt(lfd, SOL_SOCKET, SO_REUSEADDR, &opt, sizeof(opt));
  3. 使用本地的IP与端口和监听的套接字进行绑定

    1
    int ret = bind(lfd, (struct sockaddr*)&serv_addr, sizeof(serv_addr));
  4. 给监听的套接字设置监听

    1
    listen(lfd, 128);
  5. 创建epoll实例对象

    1
    int epfd = epoll_create(100);
  6. 将用于监听的套接字添加到epoll实例中

    1
    2
    3
    4
    struct epoll_event ev;
    ev.events = EPOLLIN; // 检测lfd读读缓冲区是否有数据
    ev.data.fd = lfd;
    int ret = epoll_ctl(epfd, EPOLL_CTL_ADD, lfd, &ev);
  7. 检测添加到epoll实例中的文件描述符是否已就绪,并将这些已就绪的文件描述符进行处理

    1
    int num = epoll_wait(epfd, evs, size, -1);
    • 如果是监听的文件描述符,和新客户端建立连接,将得到的文件描述符添加到epoll实例中

      1
      2
      3
      4
      5
      int cfd = accept(curfd, NULL, NULL);
      ev.events = EPOLLIN;
      ev.data.fd = cfd;
      // 新得到的文件描述符添加到epoll模型中, 下一轮循环的时候就可以被检测了
      epoll_ctl(epfd, EPOLL_CTL_ADD, cfd, &ev);
    • 如果是通信的文件描述符,和对应的客户端通信,如果连接已断开,将该文件描述符从epoll实例中删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int len = recv(curfd, buf, sizeof(buf), 0);
      if(len == 0)
      {
      // 将这个文件描述符从epoll模型中删除
      epoll_ctl(epfd, EPOLL_CTL_DEL, curfd, NULL);
      close(curfd);
      }
      else if(len > 0)
      {
      send(curfd, buf, len, 0);
      }
  8. 重复第7步的操作

3.2 示例代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include <stdio.h>
#include <ctype.h>
#include <unistd.h>
#include <stdlib.h>
#include <sys/types.h>
#include <sys/stat.h>
#include <string.h>
#include <arpa/inet.h>
#include <sys/socket.h>
#include <sys/epoll.h>

// server
int main(int argc, const char* argv[])
{
// 创建监听的套接字
int lfd = socket(AF_INET, SOCK_STREAM, 0);
if(lfd == -1)
{
perror("socket error");
exit(1);
}

// 绑定
struct sockaddr_in serv_addr;
memset(&serv_addr, 0, sizeof(serv_addr));
serv_addr.sin_family = AF_INET;
serv_addr.sin_port = htons(9999);
serv_addr.sin_addr.s_addr = htonl(INADDR_ANY); // 本地多有的IP

// 设置端口复用
int opt = 1;
setsockopt(lfd, SOL_SOCKET, SO_REUSEADDR, &opt, sizeof(opt));

// 绑定端口
int ret = bind(lfd, (struct sockaddr*)&serv_addr, sizeof(serv_addr));
if(ret == -1)
{
perror("bind error");
exit(1);
}

// 监听
ret = listen(lfd, 64);
if(ret == -1)
{
perror("listen error");
exit(1);
}

// 现在只有监听的文件描述符
// 所有的文件描述符对应读写缓冲区状态都是委托内核进行检测的epoll
// 创建一个epoll模型
int epfd = epoll_create(100);
if(epfd == -1)
{
perror("epoll_create");
exit(0);
}

// 往epoll实例中添加需要检测的节点, 现在只有监听的文件描述符
struct epoll_event ev;
ev.events = EPOLLIN; // 检测lfd读读缓冲区是否有数据
ev.data.fd = lfd;
ret = epoll_ctl(epfd, EPOLL_CTL_ADD, lfd, &ev);
if(ret == -1)
{
perror("epoll_ctl");
exit(0);
}

struct epoll_event evs[1024];
int size = sizeof(evs) / sizeof(struct epoll_event);
// 持续检测
while(1)
{
// 调用一次, 检测一次
int num = epoll_wait(epfd, evs, size, -1);
for(int i=0; i<num; ++i)
{
// 取出当前的文件描述符
int curfd = evs[i].data.fd;
// 判断这个文件描述符是不是用于监听的
if(curfd == lfd)
{
// 建立新的连接
int cfd = accept(curfd, NULL, NULL);
// 新得到的文件描述符添加到epoll模型中, 下一轮循环的时候就可以被检测了
ev.events = EPOLLIN; // 读缓冲区是否有数据
ev.data.fd = cfd;
ret = epoll_ctl(epfd, EPOLL_CTL_ADD, cfd, &ev);
if(ret == -1)
{
perror("epoll_ctl-accept");
exit(0);
}
}
else
{
// 处理通信的文件描述符
// 接收数据
char buf[1024];
memset(buf, 0, sizeof(buf));
int len = recv(curfd, buf, sizeof(buf), 0);
if(len == 0)
{
printf("客户端已经断开了连接\n");
// 将这个文件描述符从epoll模型中删除
epoll_ctl(epfd, EPOLL_CTL_DEL, curfd, NULL);
close(curfd);
}
else if(len > 0)
{
printf("客户端say: %s\n", buf);
send(curfd, buf, len, 0);
}
else
{
perror("recv");
exit(0);
}
}
}
}

return 0;
}

当在服务器端循环调用epoll_wait()的时候,就会得到一个就绪列表,并通过该函数的第二个参数传出:

1
2
struct epoll_event evs[1024];
int num = epoll_wait(epfd, evs, size, -1);

每当epoll_wait()函数返回一次,在evs中最多可以存储size个已就绪的文件描述符信息,但是在这个数组中实际存储的有效元素个数为num个,如果在这个epoll实例的红黑树中已就绪的文件描述符很多,并且evs数组无法将这些信息全部传出,那么这些信息会在下一次epoll_wait()函数返回的时候被传出。

通过evs数组被传递出的每一个有效元素里边都包含了已就绪的文件描述符的相关信息,这些信息并不是凭空得来的,这取决于我们在往epoll实例中添加节点的时候,往节点中初始化了哪些数据:

1
2
3
4
5
6
struct epoll_event ev;
// 节点初始化
ev.events = EPOLLIN;
ev.data.fd = lfd; // 使用了联合体中 fd 成员
// 添加待检测节点到epoll实例中
int ret = epoll_ctl(epfd, EPOLL_CTL_ADD, lfd, &ev);

在添加节点的时候,需要对这个struct epoll_event类型的节点进行初始化,当这个节点对应的文件描述符变为已就绪状态,这些被传入的初始化信息就会被原样传出,这个对应关系必须要搞清楚。

4. epoll的工作模式

4.1 水平模式

水平模式可以简称为LT模式,LT(level triggered)是缺省的工作方式,并且同时支持block和no-block socket。在这种做法中,内核通知使用者哪些文件描述符已经就绪,之后就可以对这些已就绪的文件描述符进行IO操作了。如果我们不作任何操作,内核还是会继续通知使用者

水平模式的特点:

  • 读事件:如果文件描述符对应的读缓冲区还有数据,读事件就会被触发,epoll_wait()解除阻塞
    • 当读事件被触发,epoll_wait()解除阻塞,之后就可以接收数据了
    • 如果接收数据的buf很小,不能全部将缓冲区数据读出,那么读事件会继续被触发,直到数据被全部读出,如果接收数据的内存相对较大,读数据的效率也会相对较高(减少了读数据的次数)
    • 因为读数据是被动的,必须要通过读事件才能知道有数据到达了,因此对于读事件的检测是必须的
  • 写事件:如果文件描述符对应的写缓冲区可写,写事件就会被触发,epoll_wait()解除阻塞
    • 当写事件被触发,epoll_wait()解除阻塞,之后就可以将数据写入到写缓冲区了
    • 写事件的触发发生在写数据之前而不是之后,被写入到写缓冲区中的数据是由内核自动发送出去的
    • 如果写缓冲区没有被写满,写事件会一直被触发
    • 因为写数据是主动的,并且写缓冲区一般情况下都是可写的(缓冲区不满),因此对于写事件的检测不是必须的
epoll水平模式示例代码

4.2 边沿模式

边沿模式可以简称为ET模式,ET(edge-triggered)是高速工作方式,只支持no-block socket。在这种模式下,当文件描述符从未就绪变为就绪时,内核会通过epoll通知使用者。然后它会假设使用者知道文件描述符已经就绪,并且不会再为那个文件描述符发送更多的就绪通知(only once)。如果我们对这个文件描述符做IO操作,从而导致它再次变成未就绪,当这个未就绪的文件描述符再次变成就绪状态,内核会再次进行通知,并且还是只通知一次。ET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epoll事件被重复触发的次数,因此效率要比LT模式高

边沿模式的特点:

  • 读事件:当读缓冲区有新的数据进入,读事件被触发一次,没有新数据不会触发该事件
    • 如果有新数据进入到读缓冲区,读事件被触发,epoll_wait()解除阻塞
    • 读事件被触发,可以通过调用read()/recv()函数将缓冲区数据读出
      • 如果数据没有被全部读走,并且没有新数据进入,读事件不会再次触发,只通知一次
      • 如果数据被全部读走或者只读走一部分,此时有新数据进入,读事件被触发,并且只通知一次
  • 写事件:当写缓冲区状态可写,写事件只会触发一次
    • 如果写缓冲区被检测到可写,写事件被触发,epoll_wait()解除阻塞
    • 写事件被触发,就可以通过调用write()/send()函数,将数据写入到写缓冲区中
      • 写缓冲区从不满到被写满,期间写事件只会被触发一次
      • 写缓冲区从满到不满,状态变为可写,写事件只会被触发一次

综上所述:epoll的边沿模式下 epoll_wait()检测到文件描述符有新事件才会通知,如果不是新的事件就不通知,通知的次数比水平模式少,效率比水平模式要高。

4.2.1 ET模式的设置

边沿模式不是默认的epoll模式,需要额外进行设置。epoll设置边沿模式是非常简单的,epoll管理的红黑树示例中每个节点都是struct epoll_event类型,只需要将EPOLLET添加到结构体的events成员中即可:

1
2
struct epoll_event ev;
ev.events = EPOLLIN | EPOLLET; // 设置边沿模式

示例代码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int num = epoll_wait(epfd, evs, size, -1);
for(int i=0; i<num; ++i)
{
// 取出当前的文件描述符
int curfd = evs[i].data.fd;
// 判断这个文件描述符是不是用于监听的
if(curfd == lfd)
{
// 建立新的连接
int cfd = accept(curfd, NULL, NULL);
// 新得到的文件描述符添加到epoll模型中, 下一轮循环的时候就可以被检测了
// 读缓冲区是否有数据, 并且将文件描述符设置为边沿模式
struct epoll_event ev;
ev.events = EPOLLIN | EPOLLET;
ev.data.fd = cfd;
ret = epoll_ctl(epfd, EPOLL_CTL_ADD, cfd, &ev);
if(ret == -1)
{
perror("epoll_ctl-accept");
exit(0);
}
}
}

4.2.2 设置非阻塞

对于写事件的触发一般情况下是不需要进行检测的,因为写缓冲区大部分情况下都是有足够的空间可以进行数据的写入。对于读事件的触发就必须要检测了,因为服务器也不知道客户端什么时候发送数据,如果使用epoll的边沿模式进行读事件的检测,有新数据达到只会通知一次,那么必须要保证得到通知后将数据全部从读缓冲区中读出。那么,应该如何读这些数据呢?

  • 方式1:准备一块特别大的内存,用于存储从读缓冲区中读出的数据,但是这种方式有很大的弊端:

    • 内存的大小没有办法界定,太大浪费内存,太小又不够用
    • 系统能够分配的最大堆内存也是有上限的,栈内存就更不必多言了
  • 方式2:循环接收数据

    1
    2
    3
    4
    5
    int len = 0;
    while((len = recv(curfd, buf, sizeof(buf), 0)) > 0)
    {
    // 数据处理...
    }

    这样做也是有弊端的,因为套接字操作默认是阻塞的,当读缓冲区数据被读完之后,读操作就阻塞了也就是调用的read()/recv()函数被阻塞了,当前进程/线程被阻塞之后就无法处理其他操作了。

    要解决阻塞问题,就需要将套接字默认的阻塞行为修改为非阻塞,需要使用fcntl()函数进行处理:

    1
    2
    3
    4
    // 设置完成之后, 读写都变成了非阻塞模式
    int flag = fcntl(cfd, F_GETFL);
    flag |= O_NONBLOCK;
    fcntl(cfd, F_SETFL, flag);
    fcntl函数的使用详解

通过上述分析就可以得出一个结论:epoll在边沿模式下,必须要将套接字设置为非阻塞模式,但是,这样就会引发另外的一个bug,在非阻塞模式下,循环地将读缓冲区数据读到本地内存中,当缓冲区数据被读完了,调用的read()/recv()函数还会继续从缓冲区中读数据,此时函数调用就失败了,返回-1,对应的全局变量 errno 值为 EAGAIN 或者 EWOULDBLOCK如果打印错误信息会得到如下的信息:Resource temporarily unavailable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 非阻塞模式下recv() / read()函数返回值 len == -1
int len = recv(curfd, buf, sizeof(buf), 0);
if(len == -1)
{
if(errno == EAGAIN)
{
printf("数据读完了...\n");
}
else
{
perror("recv");
exit(0);
}
}

4.2.3 示例代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include <stdio.h>
#include <ctype.h>
#include <unistd.h>
#include <stdlib.h>
#include <sys/types.h>
#include <sys/stat.h>
#include <string.h>
#include <arpa/inet.h>
#include <sys/socket.h>
#include <sys/epoll.h>
#include <fcntl.h>
#include <errno.h>

// server
int main(int argc, const char* argv[])
{
// 创建监听的套接字
int lfd = socket(AF_INET, SOCK_STREAM, 0);
if(lfd == -1)
{
perror("socket error");
exit(1);
}

// 绑定
struct sockaddr_in serv_addr;
memset(&serv_addr, 0, sizeof(serv_addr));
serv_addr.sin_family = AF_INET;
serv_addr.sin_port = htons(9999);
serv_addr.sin_addr.s_addr = htonl(INADDR_ANY); // 本地多有的IP
// 127.0.0.1
// inet_pton(AF_INET, "127.0.0.1", &serv_addr.sin_addr.s_addr);

// 设置端口复用
int opt = 1;
setsockopt(lfd, SOL_SOCKET, SO_REUSEADDR, &opt, sizeof(opt));

// 绑定端口
int ret = bind(lfd, (struct sockaddr*)&serv_addr, sizeof(serv_addr));
if(ret == -1)
{
perror("bind error");
exit(1);
}

// 监听
ret = listen(lfd, 64);
if(ret == -1)
{
perror("listen error");
exit(1);
}

// 现在只有监听的文件描述符
// 所有的文件描述符对应读写缓冲区状态都是委托内核进行检测的epoll
// 创建一个epoll模型
int epfd = epoll_create(100);
if(epfd == -1)
{
perror("epoll_create");
exit(0);
}

// 往epoll实例中添加需要检测的节点, 现在只有监听的文件描述符
struct epoll_event ev;
ev.events = EPOLLIN; // 检测lfd读读缓冲区是否有数据
ev.data.fd = lfd;
ret = epoll_ctl(epfd, EPOLL_CTL_ADD, lfd, &ev);
if(ret == -1)
{
perror("epoll_ctl");
exit(0);
}


struct epoll_event evs[1024];
int size = sizeof(evs) / sizeof(struct epoll_event);
// 持续检测
while(1)
{
// 调用一次, 检测一次
int num = epoll_wait(epfd, evs, size, -1);
printf("==== num: %d\n", num);

for(int i=0; i<num; ++i)
{
// 取出当前的文件描述符
int curfd = evs[i].data.fd;
// 判断这个文件描述符是不是用于监听的
if(curfd == lfd)
{
// 建立新的连接
int cfd = accept(curfd, NULL, NULL);
// 将文件描述符设置为非阻塞
// 得到文件描述符的属性
int flag = fcntl(cfd, F_GETFL);
flag |= O_NONBLOCK;
fcntl(cfd, F_SETFL, flag);
// 新得到的文件描述符添加到epoll模型中, 下一轮循环的时候就可以被检测了
// 通信的文件描述符检测读缓冲区数据的时候设置为边沿模式
ev.events = EPOLLIN | EPOLLET; // 读缓冲区是否有数据
ev.data.fd = cfd;
ret = epoll_ctl(epfd, EPOLL_CTL_ADD, cfd, &ev);
if(ret == -1)
{
perror("epoll_ctl-accept");
exit(0);
}
}
else
{
// 处理通信的文件描述符
// 接收数据
char buf[5];
memset(buf, 0, sizeof(buf));
// 循环读数据
while(1)
{
int len = recv(curfd, buf, sizeof(buf), 0);
if(len == 0)
{
// 非阻塞模式下和阻塞模式是一样的 => 判断对方是否断开连接
printf("客户端断开了连接...\n");
// 将这个文件描述符从epoll模型中删除
epoll_ctl(epfd, EPOLL_CTL_DEL, curfd, NULL);
close(curfd);
break;
}
else if(len > 0)
{
// 通信
// 接收的数据打印到终端
write(STDOUT_FILENO, buf, len);
// 发送数据
send(curfd, buf, len, 0);
}
else
{
// len == -1
if(errno == EAGAIN)
{
printf("数据读完了...\n");
break;
}
else
{
perror("recv");
exit(0);
}
}
}
}
}
}

return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