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文章主要是为初学者介绍Qt框架的一些基本特性, 主要内容包括: Qt的特点, Qt中的模块划分, Qt的安装, Qt项目文件介绍, Qt中的窗口类, Qt窗口的坐标体系, Qt框架的内存回收机制。 文章中除了关于知识点的文字描述, 还有相关的视频讲解 。
1. Qt概述1.1 什么是Qt
不论我们学习什么样的知识点首先第一步都需要搞明白它是什么,这样才能明确当前学习的方向是否正确,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下什么是Qt。
是一个跨平台的C++应用程序开发框架
具有短平快的优秀特质: 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效益高
几乎支持所有的平台, 可用于桌面程序开发以及嵌入式开发
有属于自己的事件处理机制
可以搞效率的开发基于窗口的应用程序。
Qt是标准 C++ 的扩展, C++的语法在Qt中都是支持的
良好封装机制使得 Qt 的模块化程度非常高,可重用性较好,可以快速上手。
Qt 提供了一种称为 signals/slots 的安全类型来替代 callback(回调函数),这使得各个元件 之间的协同工作变得十分简单。
1.2 Qt的特点
知道了Qt是什么之后,给大家介 ...
文珠法师讲述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义
原文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bō rě)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娑婆诃。
一、讲经的因缘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是佛教大乘教典中,一部文字最短少,诠理最深奥微妙的经典。仅以二百六十个字,浓缩了六百卷大般若经的要义;摄尽了释尊二十二年般若谈的精华。既阐明宇宙人生缘起性空的原理;同时显示般若真空妙理的体用与功能;实是般若的核心,佛法的心要。
本经不但文简义丰,易于诵念;还破色显空,令人开发 ...
文珠法师讲述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讲义
一、前言金刚般若波罗密经,简称金刚经。是六百卷大般若经中的一卷(577)。大般若经,文繁义广,受持不易。释尊慈悲,在第九会说般若时,特别去繁就简,摄取般若要义,而说此经。故此经是般若的精华,佛法的总刚,亦可以说是修学佛法的眼睛。因为六波罗密中,般若是慧行,布施等五度是福行;慧行如人眼目,福行如人双足。学佛人必须以慧行领导福行,以福行庄严慧行;目足相资,福慧双修,直至福慧圆满究竟,然后成佛。若然不学般若,盲目进修,难免求升反堕,十分危险。可见此经,对于我们学佛修行,是何等的重要。
此经译传中国,不仅各宗大德,都研究弘扬;而且注疏解释者特别多。尤其是达摩祖师,最初来中国弘传禅宗时,原以四卷楞伽经,作为印心宝卷。自从六祖慧能禅师,因闻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豁然大悟,传佛心印之后,金刚经就取代了楞伽经。
后来,中国宋朝皇室,竟然将此经,作为度人出家考试科目之一。可见其弘傅之盛,远驾于其他大乘经典之上。无论是出家或是在家的佛弟子,都喜欢读诵此经,以此经作为日常修持的功课。可惜读诵此经的人,未必尽能理解经中要义。最遗憾的是,有人因般若谈空,而曲解佛 ...
按史记、老子者、楚苦(音怙)县厉(音赖)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伯阳、谥曰聃。周守藏室之史也。(亦云柱下史)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蓬累、箬笠也。首戴之而行、言无车盖也。)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者、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网。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见老子、其犹龙耶。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遂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所终。老子生周定王三年。母孕八十年而生。生而皓首、故称老子。
老子道德经解下篇 明建邺憨山道者德清著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仍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 ...
按史记、老子者、楚苦(音怙)县厉(音赖)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伯阳、谥曰聃。周守藏室之史也。(亦云柱下史)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蓬累、箬笠也。首戴之而行、言无车盖也。)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者、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网。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见老子、其犹龙耶。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遂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所终。老子生周定王三年。母孕八十年而生。生而皓首、故称老子。
老子道德经解上篇明建邺憨山道者德清著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注】此章总言道之体用,及入道工夫也。老氏 ...
实行之法
吾等凡夫,于日常生活中,尘缘万境交集于心,稍不觉察,种种违理情想,瞬即随念而生。此违理情想,邪思恶念既生,则自心之善念良知,随受障蔽。由是,凡所作为,皆失其中正,而落入偏邪矣!故我等有缘,可依‘百过格’自省觉察,于知过、改过切实下一番工夫。改过当先知过;吾人之不肯改过,皆自认为己身无过,因而不知过;过者,乃是吾人之毛病习气及种种过失。若诸过不改,而奉行众善,则功过相抵,如注水于漏器,但见其损,不见其增,遂以为行善,得不到善报,此乃自误。知过方能改过,唯有改过,一切善行方是真善,是故,我等当依‘百过格’,知过改过,勤行众善,息灭诸恶,所谓‘日思百过,知过能改,勤息修正,自是功德。’如是知过改过,乃修善之开端,古德云:‘知过能改,善莫大焉。’改过是世间最大善行,乃安身立命之根本。
受持‘百过格’,掌握‘缘’变数,极要之秘诀,乃是以诚敬心受持,存养省察,克己复礼。将起心动念、言语行为之一切造作,每天依百过格之条目,省察克己。是以‘日思百过’,而‘日日知非’;过则善加改之,如是‘知过能改’,而‘日日改过’;由是勤行众善,息灭诸恶,则善日增而恶日减,久则唯善而无恶矣。则安身立命,趋吉避 ...
净空法师于二00一年四月十六日于凤凰卫视宣讲《了凡四训》,为时五日。华藏讲记组亲聆音带,摘要记录,顺文整理,草成此篇,供养读者。
四、谦德之效
在社会上,人不能不与广大的群众交往,因此做人最重要的是谦虚。如果傲慢,就很难行得通。了凡先生将‘谦德’放在最后,正如佛经的流通分一样,意义非常重大。
易曰。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是故谦之一卦。六爻皆吉。书曰。满招损。谦受益。予屡同诸公应试。每见寒士将达。必有一段谦光可掬。
‘易’,指《易经》。‘亏’,亏损。‘盈’,自满。‘天道’,即自自然然的道理。‘地’,宽广。‘变’,变动。‘流’,聚集在一处。
《易经》说,凡是自满的人,总是会遇到一些吃亏的地方;能够谦虚的人,一定能得到利益,这是天道。水总是会流到低洼的地方,不会往高处流。高的地方是自满、贡高我慢,得不到利益,得不到滋润;低洼的地方才得到滋润。对于自满、傲慢之人,鬼神总是要找他麻烦,开他的玩笑;对于谦虚的人,鬼神尊敬、帮助他。人道又何尝例外!对于自满、傲慢的人,人们总是讨厌他;对谦虚的人,欢喜他。所以,谦之一卦,惟有吉利而无凶灾,这是做人重要的原则 ...
净空法师于二00一年四月十六日于凤凰卫视宣讲《了凡四训》,为时五日。华藏讲记组亲聆音带,摘要记录,顺文整理,草成此篇,供养读者。
三、积善之方
易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了凡先生引用《易经》的两句话,为我们说明。自古以来,凡是厚实、积善的人家,其后代往往会发达。纵然没有大的发展,也能够平安过日,不至于招惹一些凶灾。这两句话可以从历史上来作证,现前我们细心留意也能观察到。这个人家过去的先人以及他本身积恶,欺负别人,尽做一些损人利己的事情,这个人家必定不能久享富贵。纵然现前他是大富大贵,也只能享一时之福,终究会衰败。
有些人看到这个现象就心生疑惑,这家人无恶不作,为什么还享大富大贵?这是他本人或家里的前辈过去生中修的福大。但是他修福不修慧,没有智慧,所以这一生造作恶业,造作恶业必定折福。譬如,他过去生中修的福有亿万财富,这一生虽然发财,但是心术不善,处处欺压别人,做一些损人利己之事,他的福报会折损,千万财富会变成百万财富。可是他还有百万财富,比起一般人还是富有得多。因果通三世!他这一生余福享尽,罪报就会现前。有些人的果报在来生,有些人在这一生,晚年就没落、破产了。什么原因?积恶之家的 ...
净空法师于二00一年四月十六日于凤凰卫视宣讲《了凡四训》,为时五日。华藏讲记组亲聆音带,摘要记录,顺文整理,草成此篇,供养读者。
二、改过之法
‘改过之法’与‘积善之方’是本书的重点。以佛经惯例而言,第一篇是序文,第二、第三篇是‘正宗’,最后一篇是‘流通’。以此三分来观察,就能明了全书的旨趣。‘立命之学’懂得了,从哪里做起?改过。人生来既不是圣人,怎么可能没有过失?孔子说:‘过则勿惮改。’不要怕有过失,要有勇气、有决心、有毅力改过,既使小小过失也要认真改。一般人因循苟且、得过且过,疏忽小过失,不重视小的恶念,于是小过失养成大过失,小的恶念慢慢养成大的恶念,后果不堪设想。
改过之法,第一段讲‘改过之因’。避祸纳福是人之常情,我们要知道,吉凶祸福决定有预兆。
春秋诸大夫。见人言动。亿而谈其祸福。靡不验者。左国诸记可观也。
‘大夫’是国君、诸侯的助手,像现在部长、总理这一阶层的人物。‘亿’,猜想。‘左国’,《左传》、《国语》,这是左丘明的著述。‘诸记’,《公羊传》、《谷梁传》。
他们见多识广,经验丰富,看到这个人的举止,听听这个人的言语,推想他将来的吉凶祸福都很灵验。了凡先生引用古人的记 ...
净空法师于二00一年四月十六日于凤凰卫视宣讲《了凡四训》,为时五日。华藏讲记组亲聆音带,摘要记录,顺文整理,草成此篇,供养读者。
一、立命之学
本书共分四篇,第一篇‘立命之学’。立命是说命运决定有,但是命运是可以改造的。什么人主宰命运?自己。自己主宰命运,自己当然能改造命运,这是立命之学的原理。
余童年丧父。老母命弃举业学医。谓可以养生。可以济人。且习一艺以成名。尔父夙心也。
‘余’,了凡先生自称。‘举业’,读书求取功名。了凡先生童年时,父亲很早过世,家境并不富裕,母亲劝他不要念书,希望他能学医,这样既可以养活自己,也能救济一些病苦之人,而且这也是他父亲的心愿。人能有技术谋生,在物质生活上就不会缺乏。如果医术精明,成为一代名医,也可以说是大善知识。
古时候念书,目的是考取功名,志在为社会大众服务,这是好事情。如果没有天分,没有福报,没有缘分,这也是不能强求的。
宋朝名宰相范仲淹,童年的时候遇到一位算命的老先生,他问算命先生:‘你看我将来能不能作宰相?’
算命先生就笑他:‘你年纪轻轻,过分自负!’
范仲淹把话题一转,说:‘你再看看,我能不能作医生?’
算命先生觉得很奇怪,怎么一下从作 ...